家园好在尚留秦,耻作明时失路人。
恐逢故里莺花笑,且向长安度一春。
落第长安。唐代。常建。 家园好在尚留秦,耻作明时失路人。恐逢故里莺花笑,且向长安度一春。
考场失意,千百年来就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伤痛,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尝尽辛酸。古往今来,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种情绪诉诸笔端。常建的《落第长安》和无名氏的《杂诗》就充分刻画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,无颜归家的无奈与悲伤。
唐代诗人常建一生沉沦失意,《落第长安》是他落第失意之作。本诗以设疑起句,诗人本来有个充满幸福和温馨的家,但不能回去,还要留在异地他乡。这种设疑的手法,促使读者往下读。“耻”、“失路人”揭出了谜底——政治清明却金榜无名,作者这个落榜之人只能无限羞愧。
作者不回家,是因为害怕家乡的花鸟会耻笑于他。从“莺花笑”三个字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羞愧之深。花鸟都会耻笑他,那么人会怎么样?结果不言而喻。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,以虚写实,用“莺花笑”表现人的复杂情感,细腻而生动,让人回味无穷。
既然害怕遭人耻笑,那就不回去了吧。可有家哪能不回呢?对家园的思念又是那样的深切!诗人落第后的沮丧和有家难归的无奈在诗中表现得极为深切,我们仿佛听到了作者的无声呜咽,这种压抑的情感,更让人同情,更能引起失意人情感的共鸣。
常建(708-765),唐代诗人,字号不详,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,长仕宦不得意,来往山水名胜,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。后移家隐居鄂渚。大历中,曾任盱眙尉。 ...
常建。 常建(708-765),唐代诗人,字号不详,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,长仕宦不得意,来往山水名胜,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。后移家隐居鄂渚。大历中,曾任盱眙尉。
郊游遇黄府女孙。宋代。潘用中。 谁教窄路恰相篷,脉脉灵犀一点通。最恨无情芳草路,匿兰含蕙各西东。
寄杭东卿。明代。何景明。 海内宾朋隔,天边涕泪遥。一书无计达,万里更能招。碧树东南地,寒江日夜潮。石梁如可度,仙路坐相邀。
江西试罢还故里八月二十九日过飞猿岭连日遇。宋代。林亦之。 万里崎岖愁不禁,飞猿更听雨淋淋。剩将暑药凉无用,未著秋衣寒已深。刻鹄雕虫成底事,牧羊餧鸭负初心。还家渐近病渐好,得句自题时自吟。
注:兄诞三月九日 其八。清代。瞿士雅。 策名飞步冠群贤,唯待吹嘘送上天。九万抟扶排羽翼,三杯拔剑舞龙泉。青云已是酬恩处,月桂尝闻到手边。何事碧溪孙处士,却思平子赋归田。
唐享昊天乐。第十二。唐代。武则天。 式乾路,辟天扉。回日驭,动云衣。登金阙,入紫微。望仙驾,仰恩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