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弓风俗可伤嗟,满目清溪与白沙。
封域虽长编户少,隔山才见两三家。
过新馆罕见居人。宋代。苏颂。 引弓风俗可伤嗟,满目清溪与白沙。封域虽长编户少,隔山才见两三家。
(1020—1101)泉州同安人,徙居丹阳,字子容。苏绅子。仁宗庆历二年进士。知江宁。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,同知太常礼院。迁集贤校理,编定书籍。英宗即位,为度支判官。神宗立,擢知制诰,知审刑院,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,落知制诰,出知婺州。元丰初,权知开封府,改沧州。奉旨编纂《鲁卫信录》。哲宗元祐初,除吏部尚书兼侍读,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。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,量能授任。后罢知扬州,徙河南。绍圣末致仕。有《苏魏公集》、《新仪象法要》、《本草图经》。 ...
苏颂。 (1020—1101)泉州同安人,徙居丹阳,字子容。苏绅子。仁宗庆历二年进士。知江宁。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,同知太常礼院。迁集贤校理,编定书籍。英宗即位,为度支判官。神宗立,擢知制诰,知审刑院,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,落知制诰,出知婺州。元丰初,权知开封府,改沧州。奉旨编纂《鲁卫信录》。哲宗元祐初,除吏部尚书兼侍读,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。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,量能授任。后罢知扬州,徙河南。绍圣末致仕。有《苏魏公集》、《新仪象法要》、《本草图经》。
用韵叹冬雨回集大三首 其三。元代。曹文晦。 久厌冬深雨,长吟屋漏诗。凄凉乔木下,想象熟梅时。水没江边鹬,雷翻水底螭。天时犹尔变,人事得无移。
曾耆英见过题赠六言四首。宋代。赵蕃。 衣敝不羞狐貉,气华正在诗书。穷通故是有命,天也岂人力欤。
和洪伯英感怀三首 其二。元代。何景福。 元龙湖海半生豪,斗大黄金未著腰。不学单衣歌白石,拟将一剑倚青霄。贾生痛哭心犹在,季子从盟舌太饶。得失鸡虫何足较,为君呼酒酌椰瓢。
壬戌首春十九日锁宿玉堂四绝。宋代。刘克庄。 秀师罪我当犁舌,贺母嗔儿欲吐心。老去未偿文字债,始知前世业缘深。
乞女行。近现代。陈仁德。 巫溪城外雪茫茫,巫溪城内风凉凉。乙亥除夕寒气洌,谁向街头立彷徨。却是豆蔻一村女,鬓发散乱面无光。低头不语自垂泪,胸前纸牌三尺长。上有文字如蝌蚪,读来句句断人肠。村女本住磨围底,黔之东南名凯里。五星旗下红领巾,父耕母织乐无比。自幼立志勤读书,报国投身新世纪。山寨碧云映蓬窗,牧歌村笛常在耳。无端大难来匆匆,阿爹一夕暴病死。阿爹阿爹呼不应,绕棺二男一女子。男始小学女初中,从今而后当何以。阿娘泪尽饥肠辘,典罢衣被卖牛犊。夙兴夜寐苦难当,悄然远适去何速。阿娘阿娘心何忍,临行不留一粒谷。村女手抚两小弟,从此流浪路迢递。但逢城镇即暂留,街头垂首有如此。只求路人发慈悲,些许小钱维生计。待到凑足学费时,还将复学学科技。哀哉村女命何苦,凯里来此二千五。天寒地冻山水长,一路茫茫多风雨。岂知巫溪深峡中,山区亦多贫困户。况复仁爱久相违,世风日下心不古。来来往往但围观,谁肯为汝施几许。街头夜来人渐散,万家团圆吃年饭。一霎烟花满天红,爆竹声声震霄汉。不知此时风雪中,街头伶仃谁与伴。